徜徉于外灘,開闊的黃浦江從身畔緩緩流過,各色洋建筑的奇特風格呈現眼前:哥特式的尖頂、古希臘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陽臺……
然而,車水馬龍的路面交通橫跨其中,分割了整體景觀。
為了更大限度地體現外灘的歷史文化風貌特色,分流外灘過境車輛,上海外灘通道工程啟動。
這條為2010年世界博覽大會服務的外灘通道,采用直徑14.27米的土壓平衡盾構進行掘進。隧道建設者--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同時又是盾構掘進機的制造者,他們把這臺盾構自豪地稱為:“獻給世博的中國驕傲”。因為,這臺盾構是上海隧道股份制造和使用的最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更是中國迄今為止使用的最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
國內大直徑隧道基本都選用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為何外灘通道工程垂青于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這還要從外灘通道工程的先天不足和土壓平衡盾構的后天優勢說起。
帶著“鐐銬”跳舞--工程的“先天不足”
外灘通道是上海市“三縱三橫”交通中三縱東線的組成部分。建造外灘地下通道的目的是解決外灘的交通擁堵問題,分流三縱東線外灘的過境車輛,服務上海世博會交通。建成后將是一條雙層雙向的小車專用地下道路。
整個外灘通道工程從中山南路老太平弄至吳淞路、武進路,以福州路接收井為界,分為南段與北段。北段工程南起福州路工作井,北至吳淞路、武進路,其中 天潼路到福州路的區段采用盾構法施工。該盾構掘進段共長1098米,從天潼路工作井始發,沿線從地下穿越諸多上海的標志性建筑,如浦江飯店、上海大廈,還將從外白渡橋下穿過蘇州河,再從中山東一路下方穿過,最終抵達福州路工作井。外灘防汛墻和承載百年歷史的“萬國建筑群”緊貼隧道軸線。要在逼仄的上海核心區域建造一條大直徑隧道,同時要保護好周邊建筑,還要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這就好比帶著“鐐銬”跳舞。工程人員必須利用"最有限"的資源與各種“限制”周旋,建造一條既能有效分流交通,又能還外灘景觀于民的優質隧道。正是出于這一考慮,工程采用了14.27米的土壓平衡盾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