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上午8時,隨著中鐵裝備聯合中鐵隧道局、中信重工研制的“中鐵306號”超大直徑泥水盾構機刀盤緩緩到達接收井,寧靜的水面泛起陣陣漣漪,“世界級挑戰性工程”汕頭海灣隧道正式迎來全線貫通,標志著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臺15米級超大直徑盾構機成功穿越汕頭海灣,掀開了我國跨江越海隧道建設新篇章,對未來中國及世界海峽隧道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汕頭海灣隧道是中信集團投資、中鐵隧道局設計施工總承包的國內最大直徑越海盾構隧道,是我國首條兼具城市道路與一級公路功能的水下盾構隧道,同時也是我國第一條地處8度抗震設防烈度區的超大直徑海底盾構隧道。
“世界級挑戰性工程”
汕頭海灣隧道全長6680米,雙向六車道,其中海底盾構施工段長3047米,分為東、西線兩座隧道。施工綜合難度和風險首屈一指,曾被錢七虎、孫鈞、周福霖等院士稱為“世界級挑戰性工程”,有多難?了解下:
汕頭海灣隧道具有“大、高、硬、淺、險”等特點。
“大”是指采用的泥水盾構機直徑為15米級,屬于超大直徑;
“高”是指其處于高地震烈度區,達到8度;
“硬”是指岸上段孤石和海中基巖段,巖石的強度高;
“淺”是指盾構機上方覆蓋層厚度薄,在始發地段隧道上覆土體僅為8.2米;
“險”是指海灣隧道處于軟硬不均地層,地質復雜,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
國產首臺15米級超大直徑泥水盾構
為汕頭海灣隧道西線項目量身定制的“中鐵306號”盾構機,刀盤直徑達到15.03米,這是我國自主設計制造的第一臺15米級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
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中鐵裝備組織優勢研發團隊,并聯合中鐵隧道局集團、中信重工,攻關突破多項核心技術。"中鐵306號"具有超高承壓能力系統集成設計、常壓換刀技術、伸縮擺動式主驅動技術、雙氣路壓力控制技術、智能化程度高等五大創新點。具有對周邊環境影響小、工廠化作業程度高、地面沉降控制精度高、安全快速的特點,在我國一系列的跨江越海隧道施工中有著獨特優勢。
自2018年10月始發以來,“中鐵306號”在掘進過程中遭遇了諸多困難和挑戰:盾構機上方覆蓋層厚度薄,地質復雜,孤石成群,隧道處于軟硬不均地層,給設備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特別是,西線隧道第三段基巖凸起長度達71.8米,巖石主要為中微風化花崗巖,地勘揭露巖石最高強度達216兆帕,是東、西線盾構隧道六段基巖凸起中巖石強度最大、施工風險最高的一段。
為更有效應對超強硬巖,中鐵裝備現場技術服務團隊積極協助施工單位,根據西線基巖掘進實際情況,最終通過試驗模擬、針對性裝置和信息化管理,精準地控制掘進參數,優化了刀具配置,成功克服了地質帶來的各項施工難題,確保了設備順利推進。掘進期間創下最高月進尺460米,日進尺25米,周進尺150米的好成績,不僅刷新了國產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的施工掘進紀錄,也創造了汕頭海灣隧道全線隧道的月掘進紀錄。
“中鐵306號”在孤石、基巖、8度地震烈度區等復雜施工條件下,歷時651天,成功繪出一道長達3047米的海底長虹,創造了國產高技術裝備鑄造超級工程的新紀錄,也掀開了我國跨江越海隧道建設新篇章,對未來中國及世界海峽隧道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據了解汕頭海灣隧道連接汕頭南北兩岸,建成后為雙向六車道,主線設計行車速度60公里/時,內部空間分為三層,頂部為排煙通道,中部為三車道行車層,底部為救援通道及管廊。
隧道貫通后,還將進行隧道內部建設,預計將于2021年亞青會舉辦前實現通車。通車后,將成為汕頭市第三條過海通道,能夠全天候保障內海灣交通暢通,助推汕頭打造高水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更圓了海內外潮人全天候通行汕頭海灣兩岸的百年夢想。
來源:中鐵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