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歷經1600天的建設,川藏鐵路拉薩林芝段又一I級高風險隧道扎繞隧道順利貫通。這是拉林段47座隧道中第42座貫通的隧道。截至11月,拉林鐵路隧道建設累計完成設計里程的98.8%。
據悉,扎繞隧道位于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米林縣境內,平均海拔3100米,全長4836米,最大埋深約660米,面臨圍巖多變、涌水突泥、風積沙、高地應力等不良地質難題,巖爆區占38.4%以上,是拉林鐵路47座隧道中6座I級高風險隧道之一。
在掘進過程中,建設者們加強了地質雷達探測和地質鉆探頻次,并結合現場實際圍巖情況對爆破參數、支護參數等進行合理調整,尤其在中等巖爆段落初噴鋼纖維混凝土,將初支厚度從普通的30厘米增加到35厘米,強巖爆段落除初噴鋼纖維混凝土外,還架設鋼拱架進行防護,并復噴射17厘米厚的混凝土,進一步增強初支穩定性。同時,建設過程中全線率先采用了水壓光面爆破和聚能水壓光面爆破技術,不僅有利于在復雜地質保障圍巖穩定和施工安全,施工效率還提高了10%以上,累計節約成本200萬元以上。
“我們還增加了隧道監控量測點,對開挖工作面附近圍巖的巖石性質、狀態強化監測,隨時掌握圍巖動態和支護結構的受力狀態,為施工推進保駕護航?!?中鐵十七局集團拉林鐵路工程指揮部指揮長王樹成介紹。
由于扎繞隧道隧址所在段落內含有冰磧層地質,冰川作用過程中所攜帶和搬運的泥沙和巖石碎塊,在冰川消退后沉積形成特殊地層,片麻巖節理裂隙發育,極易發生涌水、塌方情況。
在扎繞隧道還剩最后400多米時,掌子面出現滴狀滲水。隨后,出水口塌方體逐漸擴大,現場涌水量達到900立方米/時,洞內水深最高達到了30厘米。短短400余米的剩余工程內,發現出水點近10個,發生突泥涌水10余次,最大涌水量達到2000立方米/時,累計涌水560萬立方米,相當于近半個西湖的蓄水量。
為應對這一問題,業主單位技術專家、中鐵十七局集團和項目部技術人員先后5次徒步爬上海拔4000多米的山頂,對山體水系發育進行實地踏勘,掌握了該隧道最新的水文地質情況。隨后,項目對涉水段落施工技術進行了深入探索,明確了“以堵為主,限量排放”的理念,綜合運用管棚施工、超前小導管、超前探孔釋壓、帷幕注漿等施工工藝,最大限度減少隧道涌水量。同時,建設者通過完善隧道內抽排水系統,設置二級集水井和緩沖水槽,將經過處理檢測合格的水排出洞外。在疏堵結合的措施下,隧道實現順利貫通。
據悉,拉林鐵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穿越喜馬拉雅山脈和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的西藏南部谷地高山區的鐵路,全線正線全長435.48公里,為單線電氣化Ⅰ級鐵路,設計行車時速160公里,建成通車后對沿線資源開發,促進西藏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來源:經濟日報)